一个乖巧的成年人一边打盹一边流口水……你的同事目睹这样的“社会死亡场景”你不觉得尴尬吗?这次我们就来说说睡觉时流口水的问题。唾液从哪里来?他又去哪儿了?唾液,俗称“唾液”,来自唾液腺,唾液腺是专门负责产生唾液的工厂。人体的三个主要唾液腺是腮腺、颌下腺和舌下腺。此外,许多小唾液腺分布在整个口腔和口咽部。 △图解:人体主要有三个唾液腺:①腮腺②颌下腺③舌下腺当你看到或品尝到美味的食物(尤其是酸性食物)时,你的大脑立即受到这种感官刺激,并向唾液工厂发出指令,产生大量的“唾液”来混合和消化食物。正常情况下,一个正常成年人大约可产生 1 至 1.5 升ers of saliva per day.这相当于2-3瓶矿泉水。那么这个唾液是做什么用的呢?我们来看看“生”的汉字。当舌头上有水时,称为“生”。唾液保持口腔湿润,帮助混合和溶解食物,并缓解严重刺激。唾液中的酶帮助身体分解和消化食物。此外,唾液有助于牙齿自洁、修复牙齿硬组织、维持口腔环境平衡、防止有害细菌生长。那么每天分泌的唾液都去哪儿了呢?事实上,我们把它们全部吞掉了。人们每天不知不觉地吞咽数百至数千次。吞咽看似简单,但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过程,涉及口腔和面部的肌肉和神经,涉及头颈部的25块肌肉和6对神经、脑神经,而且还必须与呼吸协调。当你吞咽的时候,其实有一整个团队在幕后默默地工作。不要小看吞咽这个小小的动作。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正确吞咽唾液。例如,正确的舌位和正确的吞咽姿势不是吞咽时舌头向前伸压上、下门牙,而是吞咽时整个舌体抵住上颚。 △照片注:左图为正确示范。右边的照片是一个不正确的演示。吞咽唾液时要保持“平静”,即嘴唇完全放松。你的面部表情不应该是可见的。以下视频显示了典型的异常吞咽。当你吞咽时,你可以看到嘴唇周围的所有肌肉都在努力工作。为什么我睡觉时会流口水? 2岁以下的婴儿流口水通常是生理性流涎。这是因为这个时期的宝宝吞咽功能还没有调整好,唾液是不断产生然后出来的,经常会出现口水的情况。没有被及时吞掉。由于长牙、食物刺激等原因,唾液分泌增多。当宝宝专注于某件事时,可能会忘记闭上嘴,唾液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流出来。这种情况会随着你的成长而逐渐改善。此外,俯卧或侧睡会对软组织造成压力,导致嘴巴无法闭合,从而更容易流口水。为什么有些成年人睡觉时更容易流口水?是因为他们流口水比较多吗?不,相反,在睡眠期间,唾液的量和流量会减少。根本原因是他们没有吞下去。主要原因有: 1、侧睡或趴睡是最常见的原因。这时,由于受到重力和脸颊压力的影响,嘴巴往往张开,无法及时吞咽,导致唾液流淌。 2、枕头太高或太低,颈部姿势会不自然,可能会导致嘴巴张开。d 流口水。 3.鼻塞 当发生过敏性鼻炎或呼吸道感染时,鼻子会变得充血,更容易通过嘴呼吸和流口水。睡觉流口水要注意哪些情况?在大多数情况下,流口水,尤其是在睡眠期间,是正常的。然而,如果它频繁发生或大量发生,可能有几个原因需要小心。 1、口腔健康问题如牙龈炎、蛀牙、口腔溃疡等口腔疾病会刺激唾液腺,增加唾液分泌。此外,不合适的假牙或正畸矫治器、前牙缺失或牙齿排列不齐也会影响嘴唇的自然闭合方式,使您更容易流口水。 2、耳鼻喉相关疾病。如果孩子长时间睡觉流口水、鼻塞、打呼噜,就要小心耳鼻喉方面的疾病了。例如,设备等结构问题鼻中隔腐烂、鼻息肉或腺样体肥大可能会导致长期或反复出现的问题。可能会出现反复鼻塞,迫使您在睡眠时通过嘴呼吸,使嘴唇难以闭合,并导致流口水。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人在睡眠期间会反复发作上呼吸道塌陷,导致呼吸暂停或呼吸不足。为了吸入更多的空气,患者会不自觉地张开嘴,用力呼吸,使他们更容易流口水,通常会伴有打鼾、呼吸暂停和白天嗜睡等症状。 3 胃食管反流病常伴有胃灼热、反酸、晨起咽痛等症状。反流最有可能发生在躺下时,胃酸和胃内容物返回食道和喉咙,刺激唾液腺分泌更多唾液。 4 神经肌肉控制问题 面神经问题:贝尔麻痹(面神经麻痹)等症状影响控制面部肌肉(包括口轮匝肌)的损伤,导致闭嘴困难、嘴角下垂、唾液流量增加。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会影响吞咽功能和面部肌肉控制。脑血管意外(中风):当控制吞咽和面部运动的大脑区域受到影响时,就会发生吞咽困难。此外,可能会出现相对罕见的症状,例如某些药物(例如毛果芸香碱)的副作用或接触有毒物质。一般来说,在大多数情况下,睡眠时流口水是良性的。首先尝试让自己适应。尝试改变睡姿并使用合适的枕头支撑颈部。 △照片注:上图为正确的睡姿。下图就是错误的睡姿。注意口腔卫生。定期刷牙、使用牙线、使用漱口水并定期去看牙医。保持鼻道清洁:漱口睡前用生理盐水清洗鼻腔,以治疗过敏性鼻炎等疾病。如果流口水是新的且持续存在,经常弄湿枕头或衣服,或伴有其他症状:口腔溃疡、牙龈出血、持续鼻塞、打鼾/呼吸暂停、反酸、胃灼热、嘴角弯曲、面部肿胀。如果您出现麻木、吞咽困难、咀嚼困难、说话困难、四肢无力或麻木、体重减轻或严重影响睡眠或生活质量的情况,您应该考虑先去看医生,检查是否有相关病症。 (来源:中国科普)